運用定期壽險彈性補足人生保障缺口
分享到
Google+
Facebook
LINE
大多數人可能沒有真正去想過,如果需要保險的話,要買多少保額是合適的?多數的情況應該都是業務員告訴客戶說他需要買的額度是多少,客戶衡量他自己的預算後就購買了,或甚至是因為人情關係買的保單。老實說保險商品琳瑯滿目,有不同的險種、不同的給付條件,光是看保單條款就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,要去弄清楚保險的區別還真是不容易。不過保險業務員有幾十萬大軍,專業守紀律的不在少數,但是難免有極少數業務員用比較不正確的方式在銷售保單,消費者還是有必要對保險的專業稍做涉獵,在投保時也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。
首先在投保壽險時到底需要投保多少保額?比較常看到的說法是保費應該是收入的十分之一,這樣的說法太過籠統,單以保費來做計算並不合適,同樣的保費,但是買到的保障額度可能天差地遠。另外一種算法是用自己還可以工作的年期與收入來計算,例如預計還有20年工作生涯、每月薪水6萬,他所需要買的額度是:6萬x12個月x20年=1,440萬,這種算法又太過於簡化,它並沒有去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。
在理財規劃的實務上我們常用的計算方法,是用一種比較貼近實務的算法,以他所需要的準備(A),去減去他已經有的準備(B),所得到的值(C)是他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。這其實是一種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概念,假設這個人發生風險的當下,壽險的給付額度可以幫他清償掉家庭的負債、貸款等,另外提供一筆金額讓他的家人有緩衝時間做應變(例如配偶需要重新學習工作技能,以便回到職場工作等等調整),完成心願(讓子女完成學業、有能力獨立自主等)。
這裡面的A與B就包括了:
A. 所需要的準備:
B. 已有儲蓄準備:
相關文章
隨機文章

首先在投保壽險時到底需要投保多少保額?比較常看到的說法是保費應該是收入的十分之一,這樣的說法太過籠統,單以保費來做計算並不合適,同樣的保費,但是買到的保障額度可能天差地遠。另外一種算法是用自己還可以工作的年期與收入來計算,例如預計還有20年工作生涯、每月薪水6萬,他所需要買的額度是:6萬x12個月x20年=1,440萬,這種算法又太過於簡化,它並沒有去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。
在理財規劃的實務上我們常用的計算方法,是用一種比較貼近實務的算法,以他所需要的準備(A),去減去他已經有的準備(B),所得到的值(C)是他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。這其實是一種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概念,假設這個人發生風險的當下,壽險的給付額度可以幫他清償掉家庭的負債、貸款等,另外提供一筆金額讓他的家人有緩衝時間做應變(例如配偶需要重新學習工作技能,以便回到職場工作等等調整),完成心願(讓子女完成學業、有能力獨立自主等)。
這裡面的A與B就包括了:
A. 所需要的準備:
- 每月日常生活費乘以希望留給家人的保障年期
(當發生風險時,家人會面臨突然失去家裡重要(也許是唯一的)家庭經濟來源的狀況, 可能需要重新學習工作技能, 以便回到職場工作等等調整, 這項目代表您預計留給家人的經濟緩衝準備) - 未償債務(信用貸款、卡債、其他債務)
- 房屋貸款餘額
- 子女教育金準備
- 最後一筆費用(醫療費用、人生禮儀最後處理費用)
- 留給父母的孝養金
B. 已有儲蓄準備:
- 已有儲蓄準備(定存或已有投資, 可以立刻變現者)
- 壽險有效保額(契約有效的保單中的壽險額度)
- 其他的準備
相關文章
隨機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