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適合買投資型保險嗎?

過完年後的3月29日是第一個觀察點,這是英國脫歐的時間序列,英國首相梅伊為此甚至面臨不信任投票,但梅伊版本的協議遲無法在國會通過而陷入僵局,中國2018年GDP成長率為6.5%,為近10年來新低紀錄,加上美國FED鴿派政策表示美國經濟有呈現趨緩狀況,2019對投資而言將不是一個好操作的年,這個時候投資型保單是一個好的進入點嗎?筆者認為,不論經濟處在何種狀況,保單都是理財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何以如此說明呢?我們先回顧兩則新聞,與眾多勞工息息相關的勞保退休金去年十月大賠1,226億,導致全年虧損726.6億,投資績效為 -3.2%,另一則為去年12月金控業自結財報,前六大金控五家虧損,其中國泰加上富邦虧損超過百億。投資的目的就是要獲利,大如勞保基金專業如金融業,仍免不了受市場行情的波動而影響投資績效,那我們呢?法人機構可以透過避險操作來降低投資風險,我們該如何抵禦呢?對個人而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風險轉嫁,意即透過投資型保單往傳統保單靠攏的保證機制來做風險轉嫁,很多的基金投資人同時持有股票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,甚至美元計價與歐元計價基金來達到風險規避的效果,此處有個迷失是債券型基金是否意味著不會虧損?答案是否定的,當大危機來臨時無論股、債均只有倒地的份,這是操作失靈,唯一的方式就是虧損轉嫁,透過投資型保單的保證機制來因應,很多人認為只要我不邁出就只是帳面上的未實現損失,我可以等它回到應有價位,此時會面臨一個風險就是非自願性的損失實現,相信周遭很多在2008年以前購買的投資型保單,10年過去了,現在呢?損益兩平了嗎?還要等多久?是價格先回穩還是無常先到來?保證機制的效用就在此時發揮,近年來的投資人為操縱的跡象愈來愈明顯,意味著市場失靈的狀況並未有任何改變,復甦週期變得急促且不明顯,也增加操作獲利的難度,風險轉嫁在投資操作更顯重要。
如果投資行情大好,因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成本較高,確實會拉低投資績效,但試想如果有兩個投資方案:方案一、有30%機會賺50%,但也有70%機會虧50%,方案二為有30%機會賺40%,但有70%機會績效是0%,你會如何選擇?這就是投資學的第一課,先學會管理投資風險再談投資報酬,所以,即便投資行情大好,投資型保單的成本較高,仍無損將投資型保單納入資產池的必要性,由此可知,不論投資環境是好是壞,投資型保單都是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。
何以如此呢?其因就在於投資型保險是保險而非投資,因此仍保有保險特有的特色→→長期的保值功能,而投資型保單只是保險金額的確定依投資績效而定,因此有機會獲得較高的收益,以達對抗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購買力減損困擾,當保險事故發生時,最低保證的保險特色,加上一般保險都有的稅賦與指定功能,投資型保險就成為客戶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理財工具。
推薦書籍
![]() 超業攻略:比銷售技巧更值得學的事 |
![]() 一樣行銷 七倍數成交:視覺化建立客戶保險財務規劃觀念的工具書 |
![]() 圖解 居家長期照護全書(修訂版) |
相關文章
隨機文章
中廣 i GO531-2013/09/12專訪(三):健康險的規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