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瘜肉之核保風險評估

器官內膜長出來非正常、凸於平滑表面的組織,就稱之為瘜肉,體內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可能長瘜肉,包括消化道、呼吸道、子宮內膜等器官,其中以腸胃道來說,胃瘜肉、大腸瘜肉、膽囊瘜肉最為常見,而最具威脅性的瘜肉為大腸瘜肉,大腸瘜肉是變成大腸癌的前身。
最好發的部位是在左側大腸包括降結腸,乙狀結腸與直腸;大部分的大腸瘜肉為良性,但隨著時間演變某些型態的瘜肉會演變成癌症。
若是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的家族史族群,比起一般人來得有必要做更密集的定期大腸鏡檢查提早發現
大腸癌前兆;根據治療指引,一般人在50歲以後才需要開始進行腸鏡檢查,而且只要檢查確認沒有
問題,可以間隔10年再做第2次,但有家族史徵者,可能只間隔3-5年就得要再做檢查。
【分類】
1.非家族性大腸瘜肉:依病理組織可分為
(1)發炎瘜肉(inflammatory
polyp):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的,多為良性。
(2)增生瘜肉(hyperplastic
polyp):在大腸中最常見,多為良性。
(3)腺瘤瘜肉(Adenomatous
polyp):大腸癌有近95%屬於腺癌,腺癌是正常的黏膜先發展成
腺瘤狀瘜肉,再逐漸進展成腺癌;癌變的可能性視瘜肉大小、組織分類、細胞異常等因素
而定。依據組織型態可再分類為:
a. 管狀腺瘤(tubular adenoma)
b. 絨毛狀腺瘤(villous adenoma):佔的比例越多,癌變機會越大。
c. 兩者混合型:管絨毛狀腺瘤(tubulovillous adenoma)
2.家族性大腸瘜肉:此類型直腸中會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個以上的腺瘤性瘜肉,通常瘜肉是在15歲
或青春期過後開始逐漸出現,到三十五歲前則幾乎全部會表現出來。90%以上在四十五歲以前,
瘜肉會轉變成癌;故不論是增生性腸瘜肉或腺瘤性腸瘜肉都必須予以切除。
【好發族群】
1、50歲以上
2、有大腸瘜肉病史或家族史:有家族史者,開始做腸鏡檢查的時間,最好是比家族中最年輕患者發病年齡提早10年就開始做檢查;例如最年輕的親屬發病是在45歲,就要提前從35歲就開始做腸鏡檢查。
3、大腸癌家族史
4、高脂肪、紅肉飲食
5、抽菸、喝酒
6、體重過重
7、缺乏運動
【臨床症狀】
大多數胃腸道內的瘜肉並無任何症狀,除非瘜肉大於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可能出現症狀,最
常見症狀為出現血便、排便習慣改變、腹痛等症狀。若瘜肉長在乙狀結腸、直腸、肛門等地
方,可能較硬的糞便通過時造成瘜肉破裂,則會出現血便、肛門出血等症狀。
【診斷】
1. 大腸鏡檢查:檢查發現腺瘤性息肉,一般建議切除,且每年追蹤一次大腸鏡;若連續2次追蹤都沒有看到息肉,則可延長為2~3年追蹤。息肉切除後一定要持續追蹤,研究顯示大腸不同部位再長出息肉的時間,約2~3年,最短則不到1年,如果是遺傳性大腸瘜肉則建議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2. 鋇劑攝影:將鋇劑由肛門灌腸進入大腸,再經由X-光顯影照出有瘜肉的部位,但相對較小的瘜肉不易檢查出來。
【核保評估】
1. 應備文件:
(1)告知事項:說明診斷病名、發現日期、檢查結果、處置方式、病理切片報告結果、目前是否仍
有瘜肉存在、最後一次就診時間、醫師建議事項。
(2)必要時需提供病歷及大腸鏡檢查報告及病理切片報告。
(3)一般不需要體檢。
2. 核保上考量:
(1)若曾有大腸瘜肉病史,確認切除與否,需先了解屬於那種型態瘜肉,一般醫療險、癌症險、重
大疾病險則批註大腸瘜肉甚至大腸癌一併批註處理。
(2)以上僅提供參考,最後決定仍應視各家保險公司各商品核保處理原則而定。
推薦書籍
![]() 三大管理學大師一本搞定[完全圖解]:杜拉克、波特、科特勒入門 |
![]() 愛捐贈:改變千萬人的捐贈觀念 |
![]() 人脈變現:建立共好網絡,讓別人看見你,也讓機會找上你 |
相關文章
淺談淺談史蒂芬斯-強森症候群(Stevens-Johnson syndrome,STS)之核保風險
隨機文章
NO.13.高額資產規劃移轉策略(一) ~ 從應稅資產移轉至免稅資產 ~